第181章 捏陶 火炉和陶网(第2/2页)
石大嫂闻言扔掉竹片,说:“那我的火炉这就做好了,我来做烤盘,烤盘啥样?有啥讲究?”
“哎呀!我还没做好!我做毁了两次,炉沿才刚撑起来。”
“我快做好了哈哈。”
“我也快做好了!”
胡二嫂抬头看一圈,她丧气地丢开手,抱怨说:“难不成是我老了?手拙了?前些年也没觉得陶器难捏。这比我下粉条还累胳膊,不止累胳膊,还累腰。”
“都别急,我们不是比赛,不论先后,重要的是不能烧裂。”陶椿忙安抚大家的情绪,她玩笑说:“烧炭烧陶都是男人们在张罗,不论是砍树还是彻夜不息地烧窑,都极累人。到时候功夫下了,炭也烧掉了,开窑的时候开出半窑的碎陶,我不骂人他们可是要骂人的。”
这话定住了大家的心,为了烧陶,又是提前大半个月烧炭又是爬上爬下地盖房,要是在最后一步出了问题,就是没人怒骂,她们也亏心。
邬常安拿刀割三十坨大小差不多的泥坨,连带他做的烤盘一起分给着手制烤盘的妇人,他挨个跟人讲捏烤盘有什么讲究,画出来的格子需要多大,戳出来的孔需要多大……
晌午时分,太阳升到头顶,邬小婶揭开锅盖尝一口羊肉,这顿炖了半边羊,羊肠羊心羊肺也在这顿炖了,她加的水多,半边羊加上羊杂炖出一缸两釜的羊肉汤。
“羊肉炖烂了,我去山上看看搬炭的搬没搬完。”邬小婶说。
“我去看,婶子你把婆婆丁拌一拌。”杜瘸子拎一筐湿淋淋的婆婆丁进来。
“呦!这筐婆婆丁嫩的很,还没开花,你在哪儿挖的?”邬小婶问。
“在山谷东边,两山夹角,太阳漏不下来,阴的很,草啊藤啊都长得慢。”杜瘸子拄着棍一瘸一拐地离开。
正好邬常安被打发出来问
饭,见到杜瘸子,他问一句,得知他要上山,他打发他回去,他大步往山上去。
木棚里,陶椿发话让大伙儿把手上的活儿收尾,花大嫂安排十个制陶经验丰富的妇人再挨个检查彼此检查过的陶坯。
摆在木板中央的有六十七个泥炉,一眼望去,高度只相差一个指节长短,炉口大小几乎无差别,要检查的就是泥坯上有没有裂口,炉沿的厚薄一不一致。
经过十个女师傅的再三挑刺,剔出一个不能进窑的火炉,但不耽误用它比量着捏烤盘。
检查完泥炉再检查泥盘,泥盘一共有二百一十五个,平均每人做出三个。
“小婶,搬炭的人下山了,可以煮粉条了。”邬常安大喊。
“这十个不成器,毁了重做。”十个妇人各挑出一个有缺陷的泥盘。
“吃过饭再接着干。大伙儿出去洗洗手,歇一歇,等男人们下来,我们就开饭。”陶椿说。
坐了半天的孩子们一听这话,轰的一下散了。
“让我想想,得奖励一下咱们的孩子,难得他们能耐下性子陪我们捏了半天的陶。”陶椿扬着嗓门说。
走在后面的孩子听见了,一个个咧开嘴笑,腰板挺得直直的,下巴也扬起来了。
“哪用得着奖励,孩子就爱玩泥巴,今儿正经捏陶的孩子可没多少个。”一个有孩子的妇人谦虚道,“再说昨晚羊肉敞开了吃,往后天天有羊肉,这还不算奖励?”
“不一样,那不算奖励,我得想想。”陶椿坚持。
孩子们垂下去的头随着这句话又扬了起来。
男人们今儿都上山了,没人挑水,厨房外的水缸见底了,姜红玉出来把缸底的两瓢水舀出来倒给孩子洗手,见老三过来,她支使他去溪边挑水。
灶房里,邬小婶把泡软的粉条都丢进陶缸陶釜里,她盖上锅盖,走出去问:“半天捏了多少个陶坯?”
“近三百个。”陶椿说。
“三百个?那可不少,你们手脚挺麻利啊。”
“烤盘多,这东西就是要细致点,不耗力气,做熟了就快了,下午半天估计能做更多,五六百个是能做到的。”花大嫂接话。
“要做多少个烤盘?”邬小婶看向陶椿。
“至少要有两千个。”陶椿说,“对了,改个名字,不叫烤盘,叫陶网。做完陶网,再捏两千个跟火炉配套的陶盘。陶网只能烤肉,陶盘能用来煎肉、烙饼、炒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