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章
在席宝回家后,席家又恢复了之前热热闹闹的样子,一家人温馨地数着日子,又过了个好年。
这一年公社分钱的时候,数额大的让人不敢相信。
因为天冷之后,蔬菜的提供更加不足,临近几个镇子上的人,钱财稍微宽裕一点的,天天都要去买菇子吃。未免有人超量囤货,几个镇的供销社不得不稍微提了提价格,然后请求西岐村再次加大产量。
到年前,小包村赚了多少不清楚,但西岐村整整赚了五万!
这其中的大头,都是卖菇子赚的。也是因为要种这些菇子,西岐村跟小包村互相合作,都接收了几个镇分来的知青们。知青虽然不太懂农活,但他们都认字,学习能力强,在专业详细的作业指导书引导下,还有村里熟练工的指点,他们花两三天时间去熟悉种植后,就能独立在菇类种植房工作了,大大减少了村民们的劳动量。
村里人开心,知青们也开心。因为这菇房里晒不到太阳,不会太冷,也不会太热,再加上村里直接提供饭菜,这条件比知青们想象的下乡要舒服多了,所以,有些家境不太好的,甚至想在两个村常住呢。
只可惜上面并不允许,依然是按照最初的方案,每两三个月更换一批知青。
到了过年前后的一月、二月,两个村因为要护理菇房,直接给大部分菇房停产了,这期间更是完全不接收知青。停产之后,供销社也不担心没东西卖,他们直接把秋收时收购的果干等物拿出来,再加上乡下提供的新鲜萝卜、土豆,棚内出产的新鲜玉米,也能满足镇上人们的菜品需求。
“难得好闲啊。”席宝悠哉地躺在摇椅上,看五三哥哥跟三伯学制药,院子里泛着一股子中药味,但并不刺鼻。
三伯一般操作着半自动研磨机,把三七磨成粉,一边笑呵呵地对席宝说:“喜宝不喜欢清闲吗?要不然我们明年过年不停产了?”
“别吧,难得有个年假,要是剥夺了这两个月的休整期,大家会觉得很累的。”席宝急忙驳回。
虽然菇房停产会损失很多收入,但忙活一整年的西岐村人,真的需要过年期间这一段假日的。
像他们家一样,一家人聚在一起,聊聊天、逗逗孩子,放松身心,明年才能继续努力。
想到明年,席宝又记起来中午吃饭后,爸爸跟太爷爷提过的事,“对了,过完年之后,所有菇类的种植量全部翻倍,我们真的忙的过来吗?”
西岐村的菇子已经打出了名气,去年先后只是有四个镇子确定长期收购鲜菇,过年停产之前,又有相隔较近的、属于另一个城市的五个小镇提出来,也想收购鲜菇去卖。
太爷爷在过年之前,到镇上去,跟所有已经有、或即将有交易关系的供销社负责人吃了顿饭,把新的一年里两种低价鲜菇的产量定下,顺便还加上两个新品种——杏鲍菇跟白玉菇。
这是席宝爸爸新加入的两样蘑菇,因为西岐村建立的太阳能烘房周转量有限,这老品种全部增产的情况下,烘房能赶得及烘干那些老品种就不错了,新品种菇子根本没发加入进去,所以只能卖新鲜的或者是直接晒干的。南城只收烘干的,这上好的新品种,也只能销给镇上的小供销社了。
几个供销社商议之后,要求低价的平菇、草菇产量在年前的基础上,再翻倍。
而新品种菇子虽然口味更佳,但价格摆在那,新鲜的菇子都要三毛钱一斤。这时候,新鲜猪肉,带肉票去买,也就七毛钱一斤,这没有晒干的新鲜菇子,卖到三毛,可不是一般家庭能经常购买的,所以他们不想收购太多。
新培育的白玉菇、杏鲍菇,生长期分别是一个月、一个半月,席宝爸爸依然是按照生产线划分方式,控制菇子的出货期,保证是半个月出一批货。这两种菇子都是空间优化品种,在不堆积的前提下,能放八到十天,他们半个月出一次货也就差不多了。
一餐饭之后,他们各自签了合同,草菇、平菇总体收购量再翻倍,也就是每天都要出三千斤,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产值了,这些将由红茵镇供销社统一收购,然后平均调拨到另外几个镇子的供销社去;新出的白玉菇、杏鲍菇每十五天收购一次,每批收购两千斤白玉菇、两千斤杏鲍菇。
三伯今年在家待的时间比较长,但因为家里有书记、有文教助理、有大队长,还有饭前饭后议事的习惯,所以他对村里大事也算门儿清。
“老头子都跟人签合同了,当然要翻倍生产。”他这是回答席宝之前那个问题,“再说了,你孙伯伯不是又改良了烘房、蘑菇架子么,明年会用新的作业方式,比之前那个轻省一点,再加上还有知青们帮忙,能忙的过来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