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光武中兴,大汉的回光返照

赤眉军与绿林军

王莽是一个意识超前的人,他思想远大,理想崇高,但是能力非常有限。他篡位后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,原本是想缓解当时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,企图通过这些改革改变农民奴隶化的发展,使封建关系得到调整,进而起到巩固新朝政权的效果。但由于他大刀阔斧的改制触及了地主和贵族的利益,遭到他们的一致反对,导致王莽只能中途放弃。同时,由于用人不当,贪官污吏趁机利用改革剥削百姓。再加上这些制度本身存在一些不足,造成了政治、经济秩序的混乱,破坏了与周边各族的友好关系,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,进一步激发了西汉后期日益严峻的社会矛盾。西汉王朝自汉宣帝之后一直在走下坡路,本就积压了很多问题,王莽的新政权不仅没有为汉朝带来新气象,反而使局面越发混乱。

在这种民不聊生的情况下,王莽所建立的新王朝非常不走运地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旱灾,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,纷纷起义,甚至闹出了“野菜战役”。公元17年,南方荆州地区闹饥荒,老百姓们没有粮食,无法填饱肚子,就开始漫山遍野挖野菜吃,结果野菜很快也被挖光了,于是老百姓们为了野菜自相残杀起来。

荆州附近有一座绿林山(今湖北大洪山),这里一个叫王匡的人看到村民们为了野菜时常大打出手,就自发地组织了一帮人去调解,渐渐地受到了农民的拥护,大家就提议干脆让他当首领,一起造反。为首的王匡、王凤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想要做出一番大成就,只是觉得与其被饿死,不如拼一把,于是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,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百人,还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。王匡带领这帮饥民占领了绿林山作为根据地,攻占附近的乡村。不到几个月工夫,这支起义军队伍壮大到了七八千人。王莽接到绿林军造反的消息后,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,却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。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周围的几个县城,他们每攻占一个地方,就打开监狱,放出囚犯,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分一些给当地穷人,留一些搬到绿林山。

放出来的囚犯和饥民发现跟着绿林军有饭吃,于是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,没多久绿林军的人数增加到五万多。这时的王匡开始有想法了,当年陈胜吴广起义也才不过几千人,可是他运气不太好,第二年准备杀到长安拿下王莽自己当皇帝的时候,绿林山爆发了瘟疫,死了一半多士兵,剩下的人有一半不敢留在山上,只好下山做了流寇。后来绿林山的这拨起义军分成了三部分,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,流窜到各个城市附近烧杀抢掠,把整个南方搅得天翻地覆。

当绿林军在南方造反的时候,东边也有一支起义军逐渐壮大,号称“赤眉军”,为首的是一个财产俱丰的富户吕氏。她是新莽时期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,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女领袖。

吕氏是琅琊海曲(今山东日照县)人,以经营酒坊和酒楼为生,她有个独生儿子吕育因没按县宰吩咐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,而被定罪处死。失去儿子的吕母悲愤万分,决意暗中联络勇士,谋划为儿子报仇。她把数百万家产拿出来,开设酒店,购买刀剑,救济贫穷的百姓。有些青年来买酒,手头没钱,吕母便经常赊给他们,如果有困难,吕母就借衣服、粮食给他们。

贫苦农民于心不忍,便成帮结队到吕母面前,问她有什么事情需要大家帮助。吕母说:“既然你们闲不住,就把奎山脚下的那条小河沟开挖一下吧!记住,要把挖的土堆积到一块儿!”人们听了吕母的话,拿锨扛镢,抬筐运土,把河道挖深加宽。他们把河挖的泥堆到一块,筑成一个大土台,称为崮子,这就是后来吕母起义的点将台。旁边的小河也叫做崮河。

没过几年,吕母的家产用尽。这些受惠的贫穷农民,中秋佳节相聚议论,凑起钱财衣物要偿还吕母。吕母不收,哭诉道:“多次救助你们,并非为了求利发财。只为县宰不公道,枉杀我儿性命。我想报仇雪恨!诸位壮士,你们能助我一臂之力吗?”本来就被王莽的残暴统治激怒的农民,更加火上浇油,异口同声地答应,坚决跟官府拼个死活,为她的儿子报仇雪恨。经过一番周密策划,吕母很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起义队伍。起义军在崮河两岸,大海之上,神出鬼没地打击官兵,抗捐抗税。有时则避入海岛,四处招兵,扩大实力。当时,连年发生水、旱、蝗灾,再加上捐税沉重,大量农民破产,一些流亡的农民纷纷前来参加起义军。不久,起义军人数发展到数千之众。